當我們思考使用者體驗(UX)設計時,它往往感覺像是我們技術驅動時代的產物。 但事情是:幾個世紀以來,人們一直在解決使用者體驗問題。 早在智慧手機和應用程式之前,人類就已經在想辦法使互動更加直觀、可用和令人愉悅。 讓我們回到歷史中漫步時,發現了一些令人驚訝的故事,這些故事可以教會我們很多關於當今設計的知識。
1. 古羅馬城市的佈局:直觀的導航和可擴充套件性

在城市規劃方面,羅馬人遠遠領先於他們的時代。 他們的城市使用網格佈局,兩條主要街道——卡多(南北)和德庫馬努斯(東西)——在中心相交。 論壇、浴場和市場等公共場所經過深思熟慮,方便進入。 這種結構使導航變得簡單,即使是第一次來的遊客。
對於我們這些設計師來說,要點很清楚:優先考慮邏輯導航和可擴充套件性, 就像羅馬城市一樣,我們的設計應該讓使用者很容易找到自己的路,即使他們是這個空間的新手。
2. 古騰堡出版社:可訪問性和賦權

在1400年代,約翰內斯·古騰堡(Johannes Gutenberg)用他的移動式印刷機改變了世界。 書籍曾經稀有且昂貴,後來被更廣泛的讀者所接受。 這種知識的民主化引發了文藝復興等運動,併為現代世界奠定了基礎。
這裡的課程? 好的設計應該賦予力量,無論是簡化資訊獲取還是消除障礙,我們的工作都應該努力讓儘可能多的人的生活更美好、更輕鬆。
3. 倫敦地鐵地圖:簡化複雜性

在20世紀30年代,哈里·貝克創造了現在標誌性的倫敦地鐵地圖。 他沒有堅持地理準確性,而是設計了一個使用直線和均勻間距的簡化的示意圖圖。 這種方法使複雜的地鐵系統一目瞭然。
有時,清晰度比精度更重要! Beck的地圖提醒我們,簡化複雜的系統可以在不犧牲功能的情況下使它們更加使用者友好。
4. 日本茶道儀式:注重細節

日本茶道,或茶道,是正念和意圖的大師班, 物體的每一個動作,每一個位置,都經過仔細考慮, 這將一項平凡的任務——泡茶——變成了一次意義深遠的經歷。
作為設計師,我們可以透過專注於小事來創造類似的快樂時刻:平穩的過渡、深思熟慮的動畫和有意義的互動, 往往是小細節給人留下最大印象。
5. 1851年大展覽:為每個人而設計

當倫敦在1851年舉辦大展覽時,這是一個全球創新展示。 有數百萬來自各行各業的遊客,組織者確保每個人都能參加該活動。 他們使用清晰的標牌、多語言指南和精心放置的展覽來迎合不同的觀眾。
包容性不僅僅是一個流行語;它是一種必需品。 偉大的設計考慮了所有使用者的需求,無論他們的背景或能力如何,從一開始就具有包容性的思維讓每個人的體驗更加豐富。
6. QWERTY鍵盤:平衡創新與熟悉

有沒有想過為什麼QWERTY鍵盤佈局感覺如此隨機? 它最初設計於19世紀,透過間隔常用字母來防止打字機卡住。 雖然按照今天的標準不是最有效的佈局,但它被卡住了,因為它很熟悉。
這是一課,瞭解何時突破界限,何時尊重使用者已經知道的東西。 改變可能很困難,所以在引入新想法時,在創新和可用性之間取得平衡很重要。
這些歷史故事向我們表明,使用者體驗設計的原則並不新鮮。 幾個世紀以來,他們一直與我們同在,塑造著人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。 透過回顧,我們可以找到新的靈感來創造更好、更有意義的體驗。 畢竟,好的設計不僅僅是解決當今的問題,而是要建立永恆的東西。